剛剛看到別人發的一篇文章感觸很深,轉發過來給大家分享一下,年輕人不靠父母家人買房確實不容易啊,不過吃住還是和父母一起的,想要完全開自己估計還要存幾年才行,以下是原文:
29歲,昆山花橋(上海11號線地鐵起點站附近)已上岸,兩萬多一平,83平,首付30%,也就是五十多萬,全自己存的錢,沒啃老。
22本科畢業后進國企工作,常年沙漠一線工作,開銷很少(買點可樂啥的)還有野外費,回市區工作時住父母家,吃住父母的,基本無開銷。(這算啃老嗎?存疑)
22-29只有兩三次網戀異地戀,都是很快就被綠分手的那種,也沒機會給女朋友花錢,也沒怎么約會過,所以能存下錢。
16年開始利用互聯網兼職賺錢,收入大概提高了30-50%,我不喜歡社交,也不喜歡和同事朋友出去吃吃喝喝唱歌之類的,除了買電腦買相機花錢外,其余基本無開銷。興趣愛好是玩游戲,3a大作不貴,lol更是免費玩。
19年年初辭職,專職攝影和互聯網自媒體,收入比上一年有個大幅下滑。
20年疫情,上半年比較慘,下半年好轉,收入猛增,10月買房。
也就是說我通過22-29歲這七八年的努力,終于存夠了首付的錢。
20年到10月買房前存了10萬,19年七八萬,18年15萬,17年七八萬,16年七八萬,13-15加起來10萬左右,算下來接近60萬。
買花橋是因為我沒有上海購房資格,離上海最近的只有花橋了。也是運氣好,花橋本來也限購,但今年放開了一點,我的資格剛好夠,就趕快買了。
其實還有個110多平的戶型更好,但我父母的存款另有他用,最后只能買這個80多平的。
總結一下就是降低欲望努力存錢,不戀愛不社交,用打球運動玩游戲來填滿業余時間,和父母吃住在一起降低日常開支,通過8-10年時間存夠首付買個小房子上岸。
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有父母的支持,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如果沒有父母的協助,很容易亂花錢,我是把收入給我父母拿去理財,自己手上盡可能的不放錢,以此來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望。
有朋友問我這么多年沒好好談過女朋友難受不難受,其實我偶爾看到秀恩愛也很羨慕,很酸,但在我心里買房上岸排在第一,其他都得讓路。
現在我每個月7000多房貸,慢慢還,有個屬于自己的房子就心安了。